我的记“疫”|为居民忙不停,他们一天拿近百本医疗本配药
更新时间:2022-10-08 00:47 发布者:admin
叶耀鸿是宝山大场的一名普通志愿者,也是一名转业军人,这次疫情以来,他和小区其他志愿者一起,做起了社区配药的工作。
4月22日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记者联系到他时,他正在医院帮别人配药,没说两句便匆忙挂断。大概五个小时后,记者收到他的来电,解释说:“每天都好忙,你打电话给我的时候,我正在医院里面排队,找医生开药方,所以挺紧张的。”
叶耀鸿今年77岁了,不过他自称能适应这个强度。“小青年对我很尊重,以前会叫‘老叶’,现在都叫我‘叶老’了。”
以下是叶耀鸿自述:
“一天近100本医疗本配药”
4月1日封控后,我们小区一些住在外面小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晚上都不能回家,只能在小区的办公室打个地铺,身体劳累加之没有公共洗澡室,很疲惫。随着封控时间加长,矛盾更加突出,我就主动想帮他们分担一点。

我逐渐感到,配药很重要,如果配药问题不解决会很麻烦。说实话,老年人吃药有时候比吃饭还重要,他宁可少吃一点饭,但药不能不吃,血压不能高,指标不能坏。于是,我开始了配药工作。配药以我为主,也有几个人配合我。
刚开始,我还信誓旦旦,以为配药工作比较简单,无非到医院去开个药。后来随着疫情发展,居民们对看病用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多,呼声越来越高。所以我们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突然来临。
因为足不出户,小区居民出现一般疾病,我们几个志愿者就担当起跑社区医院开药的任务。配的药是常见疾病用药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尿路感染等等。开始数量比较少,每天十几二十来本还可以招架,后来,一天会有上百本医疗本。

第一天、第二天是我一个人配药,第三天、第四天以后,我说“不行了,得抽两个人帮帮忙”。原本我一个人去,就改成了三四个人一起排队登记和付款拿药。
4月20日那天,我们三个人排了100本,开车到医院去排队登记,去听号、取药忙了四个小时。

“跟上配药节奏很关键”
志愿工作中,小青年对我很尊重,以前会叫老叶,现在都叫我“叶老”了,他们看到我身上衣服比较破就说:“叶老,该换衣服了,该换口罩了,我给你去拿啊!”我觉得,小青年基本都是在平平稳稳的环境中度过的,像这种工作压力,他们可能是第一次碰到,但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很坚强,没有一个叫累叫苦。
今年我77岁了,但我身体还可以的,还能适应这个强度,我到现在还是希望人家叫我“小叶”,不要叫我“老叶”。我家住在六楼,每天六楼上上下下不出十来次,五六次总要的,总是感觉自己不想老。几天志愿者干下来,他们看我也不是很疲惫的样子,也就让我陪着他们继续做好工作,也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。

对于我来说,能不能跟上配药节奏很关键。去配药前,社保卡在居民手里,社保卡是插在病历卡上,但是去挂号时,我必须把社保卡抽出来码齐,一起交去挂号。看病时,大夫要病历卡,我必须把病历卡再交给大夫。大夫看完病开了药方以后,回到付费的地方又要社保卡。
发药窗口时间抓得很紧:他报个名字,我马上把报的名字那个人的医疗本从口袋找出来。发好药后,还需要为每个居民把药装袋。回来以后,又要把它返还给原来居民给我的状态,就是把社保卡跟病历卡放在一起,然后发票挂号单要汇总在一起。
这中间,挂号的操作人员、药房工作人员看到我们年岁大,可能动作慢一点,她们就会很耐心。比方说:把张某某的药拿出窗口以后,我再找口袋装,然后封口袋等,这个操作他没有接着把李某某的药马上弄出来,很耐心地等我,避免我装错药。
有时候配药慢了点,患者也会不太耐烦,12bet官方网站玩法。我们就要解释清楚。告诉他们,第一,医院不是天天开,我们也是医院开的时候才能去。第二,医院也不是什么药都有,社区医院有些抗肿瘤、特殊的药是没有的,必须要到三甲医院,到大医院才可以。
现在碰到好多困难,我就会想,大事我做不了,这个(配药)是我能做的事,我一定要把它做好,为居委会干部、为党组织干部分担忧愁吧。